新发地到底是在助力疏解,还是疏解路上的绊脚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10-10 17:16:40  阅读:305465+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6年多来,三地产业一体化步伐逐步加快,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已进入快车道。各个产业都在加速疏解,作为农批产业的领头羊、亚洲最大的农批市场北京新发地在这场疏解大潮中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2014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首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着眼“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问题,要求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腾笼换鸟,为提升首都功能、提升发展水平腾出空间。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公布,根据文件要求,稳妥有序推进区域性批发市场等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转移成为主要目标,河北定兴、高碑店等地被视为农产品批发产业承接地,承接北京中转过境批发。几年来,随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三地产业一体化步伐逐步加快,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已进入快车道。然而,农批产业的疏解却一直流于表面,明显滞后。不曾想,一场疫情使其深层原因逐步显现。

  是“保供北京”还是“辐射全国”?

  北京新发地董事长张玉玺曾表示,新发地每天的蔬菜交易量1.6万吨,水果1.6万吨,承担着北京地区70%的蔬菜供应和80%的水果供应。“这两个 1.6万吨每天顺利到新发地,北京供应就是绿灯,否则就会变成黄灯和红灯。”然而,新一轮疫情爆发后,事实情况却证明,北京新发地只是打着“保供北京”的大旗,依然做着“辐射全国”的批发交易。

  一方面,北京新发地市场关停后,北京各大超市未出现价格异常暴涨和供应断档,仅在6月13日疫情消息发布当天出现过短暂的抢购现象,情况也很快就出现了好转。可见,北京新发地市场对北京农产品供应的影响并不大,其承担的农产品供应,也达不到所说的70%、80%。事实上,北京许多像永辉、物美这样的大型超市早已经采取了“基地直采”模式,并不需要北京新发地直供,这些超市只是通过北京新发地补齐部分缺品。疫情之下,北京新发地走到了变化的十字路口,北京是否需要重新定义一下新发地。

  另一方面,在北京爆发疫情后,全国多地相继发现的新增确诊病例,均有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活动史或有关人员接触史。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全国多个地方开始禁止北京新发地货源进场。可以看出,作为亚洲最大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并不是仅仅保障北京,实际上是借着保供的大旗,做着中转过境批发外阜的业务。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北京新发地逐步复市,原本繁荣的景象却不复存在。9月6日,继南区复市后,新发地主市场以北区域正式开放营业,这标志着新发地市场全面恢复营业。然而,北京新发地大部分商户选择继续留在承接疏解的河北高碑店市场,北京新发地场内甚至一度出现麻雀觅食。为了迫使商户返回北京经营,北京新发地市场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给采购商进行补贴的政策,可以说耐人寻味。补贴政策虽然明确规定了采购车型和补贴金额,却对补贴对象区别对待。发放补贴时,北京的采购商每车只能拿到100多元,而外阜的采购商最多的一车就拿到数千元。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中转过境的外阜批发才是北京新发地业务的根本。

  是“疏解”还是“扩张”?

  北京新发地董事长张玉玺在2015年1月丰台团小组审议上曾明确表示:“新发地是首都的核心功能,不会搬迁。”这明显违背了疏解过境中转业务的政策。自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北京持续开展非首都功能疏解,但北京新发地始终以“农产品保供”为理由,非但没有进行疏解,实际上一直在扩大经营面积。多年来,北京新发地对外宣称主市场是1680多亩地,但是加上主市场周边零散分布的交易区,北京新发地整体占地已远远超过了这个面积。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千年大计,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牛鼻子”——总书记为北京开出的“治病”处方,从根本上着眼,方向明、思路清,令在雾霾、堵塞、拥挤中困顿的北京豁然开朗。一座城市再大,也不能什么都搞;解困局,疏解势在必行。疏解已然开启,发展不容回头。任何企业都不能因一己私利,成为疏解路上的“绊脚石”。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推荐阅读